“红色作品的创作要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实性、可读性、可塑性,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而再现历史。”著名军旅作家党益民在西安邮电大学处科级干部培训课上动情地说。
10月14日下午,西安邮电大学在长安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15年处科级干部培训专题报告第一讲,武警辽宁总队副政委、著名军旅作家党益民应邀为作题为《红色传承与书写》的专题报告,深情讲述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根据地》的创作心路历程。党委书记崔智林主持报告会。报告前,崔智林为党益民颁发我校客座教授聘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苏华,纪委书记孙冰红、总会计师冯智纲,以及全校处科级干部,党支部书记、全体辅导员、党员工作站指导教师、学生代表聆听报告会。
报告会上,党益民用感人质朴的语言,从三个方面与西邮师生一起分享了他的新作《根据地》的创作心路历程。(一)红色传承问题,传承红色精神,比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其次要保护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立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力求丰富真实地创作还原红色文化。(二)如何进行红色写作。他强调借鉴史实、史观、史事,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用“再现历史、活化历史、反思历史”的思路进行创作。(三)新书《根据地》的创作历程。《根据地》立足革命史实,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是一部从照金到南梁的红色传奇,一幅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形神兼备的革命者形象,首次揭秘西北红军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全景式地记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回眸历史的独特视窗。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落脚点,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评价说:“党益民历经10年,潜心研究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历史,五易其稿创造完成此作品,其治学精神和创作态度尤为可贵。他独具慧眼,深刻把握历史脉搏,生动形象、客观全面地再现了鲜为人知的陕甘红军斗争史,作品因其真实性、复杂性、揭秘性而撼人心魄。《根据地》填写了文学书写中国红色历史的一个空白,是党史军史的生动读本。”
崔智林在总结讲话中,对党益民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他说,党益民大校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和军旅生活,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创作热情。他是从西部艰苦环境成长起来的,我们从他的丰富经历,感人故事,感受着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军人品质。崔智林说,党益民教授讲述的如何继承和传承革命精神,他的创作经验和原则值得学习。他号召西邮教职工、青年学子要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学习党益民教授书写红色故事和红色作品的经验和认真治学的态度,坚持史实史观,深入调查研究,把这种态度运用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邮电大学贡献力量。
党益民,陕西富平人,武警辽宁总队副政委,大校警衔。曾2次荣立二等功,11次荣立三等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西安邮电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徐悲鸿画院创作中心副主任。曾出版《喧嚣荒塬》、《一路格桑花》、《石羊里的西夏》、《父亲的雪山,母亲的河》、《阿宫》等7部长篇小说,散文集《西藏,灵魂的栖息地》,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守望天山》。《喧嚣荒塬》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巴金文学院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一路格桑花》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百部优秀图书”;长篇小说《石羊里的西夏》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守望天山》获第四届徐迟文学奖、首届短篇报告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获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第三届徐迟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据悉,此次报告会为我校2015年处科级干部培训首场报告,旨在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打造“三严三实”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邮电大学。培训以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为主要形式。




